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技术和各个专业的融合已成为科技发展的趋势,社会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全校更好营造计算机文化的氛围,是需要计算机专业老师共同思考和努力的目标。个人的浅见是,用精心设计的优质课程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用充分参与、竞学结合的各类竞赛促进和提高学生,从而树立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和动力。
第一,公选课“试点”: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所有非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最关键的一门课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二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很难针对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难以接受刚接触的计算机知识,而如果难度过浅,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感觉教师教授的东西很肤浅,提不起学习兴趣。设计不同难度和课程要求的分层教学,可能是解决的途径之一,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主要是了解计算机“是什么”以及如何操作。可在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中,面向有较好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以“试点”的形式开设公选课,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演变中的“为什么”“如何实现以及未来可能会怎样发展”上,课程内容增加相应算法和实现过程,以一种趣味性的甚至是学生充分参与的“游戏性”的方式展示在课堂上,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优化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新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之前,先来探寻、领悟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精妙思想,以开发他们的计算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案例优化:获得“红包收益”。程序设计课程是具体应用计算思维的重点,案例教学法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在现有基础上,可适当考虑与专业相结合,以有趣的、最新的、最流行的应用进行案例优化,比如抢红包程序完全可以在循环和数组的课程中进行讲解,这需要借助所有授课教师的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些案例设计的好坏。在课程考核中,可让学生自由组队,实现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较大的项目作为平时成绩,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三,竞赛为舟:师生同频共振。竞赛作为学生课堂理论和专业学习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让学生能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去设计并解决实际或者特定问题。参与计算机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全校推广ACM竞赛和程序设计大赛,学习数学建模的经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以此为契机还可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师生从游、同频共振。以技能->能力->思维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作者:计算机应用系教师胡滨)